城南臺大.無圍牆博物館
——城南的空氣流著啟蒙的光

城南是臺灣最早設立大學的區域,也是書店密度最高的城區。
林立的各種文化場館、各時期政府官員/教職員宿舍聚落群,
加上連結都市生態廊道的山林水岸和公園綠地,凝聚出城南的
文化氛圍。
挖掘城區的故事 ——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60-70年代依山傍水而建,呈現特殊聚落樣貌。2010年寶藏巖國際
藝術村正式營運,透過藝、居共生活化保存寶藏巖。
蟾蜍山煥民新村

日治時期為臺灣發展農業現代化重要基地。國民政府來臺後,設
立空軍作戰指揮部,眷村煥民新村隨之營建。2010年搬遷至萬隆
軍宅,2017年整修,再生眷村文化,為文化資產保留與活化創立
新的典範。
紫藤廬

原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高等官舍。曾是文藝、黨外運動人士聚會
場所,也是全臺灣第一座市定古蹟。
牯嶺街小劇場

日治時期木造房舍,為官舍使用。戰後為臺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
分局搬遷後為小劇場展演空間。
紀州庵文學森林

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日料亭。現委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進行展演推廣。
臺北自來水園區

臺北自來水發源地。園內4個古蹟組成臺北水道水源地,透過解說
古蹟與生態導覽,推廣水資源保育。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傳承推廣客家文化、發揚客家精神,每年舉辦民俗節慶、戲曲表
演、工藝創作等,推動客語傳習課程。
臺灣大學暨臺灣大學博物館群

共十處含校史館、人類學博物館、地質標本館、物理文物廳、昆蟲
標本館、農業陳列館、植物標本館、動物博物館、檔案館及醫學人
文博物館。
殷海光故居

保存殷海光先生重要的文化性資產。見證50年代知識份子參與
民主運動的歷史痕跡。
感受城區的活力 ——
臺北杜鵑花季

以「市花」為創意發想,結合周邊社區、市集商圈、文化活動、
多元教育等面向,於春日花季期間辦理系列活動。
城南有意思

中華文化總會主辦,串連文化場館、博物館與社區商家辦理。
透過藝術創作方式,延續在地歷史特色和傳統。
臺北親水節

於臺北自來水園區舉辦,期間開放水鄉庭園並增設臨時戲水設施,
並舉辦園遊會、表演等,打造遊客戲水休憩空間。
寶藏巖時節工作坊

寶藏巖文化村協會不同時節提供工作坊體驗:清明節草仔粿、
端午節包肉粽、冬至搓湯圓等,更有寶藏巖導覽服務。
寶藏巖光節

每年策展主題都響應不同社會議題,除了主題藝術裝置展出,更
有精彩派對、音樂演出、市集等活動。
生態博覽會

讓關注土地生命和環境生態的民間團體可以彼此盡情交流,實現
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 也讓更多國內外朋友看見臺灣對於
生態保育的熱情與活力。
紀州庵玩書節

以地方書寫/閱讀/創作為主題舉辦展覽與講座等,凝聚地方認
同,建構城南成為跨領域文化社群典範。
公館聖誕季

配合聖誕節慶,於臺北自來水園區打造夜間景觀燈飾與日間花卉
造景,提供休憩與拍攝亮點,舉辦聖誕音樂會,讓民眾感受公館
水岸藝文魅力。
牯嶺街書香市集

舉辦20餘屆的牯嶺街書香市集,結合社區新舊組織及南海藝廊一
起散發創意,讓城南滿溢書香,也引領全臺的創意市集風潮。